真正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我抬起手,在主控台划出一道半圆指令轨迹:“戌土,启动‘生态重建模式’。”
钢架深处传来金属咬合的轰鸣。
三百台沉睡的耕作机甲同时睁开了光学眼,液压关节缓缓展开,履带碾过冷却管道,整齐列队。
“以同心结灵投影点为中心,向外辐射三千米,犁出环形耕带。深度0.8米,坡度3°,预留灌溉沟槽。”
戌土的声音低沉如地壳移动:“指令确认。执行春耕意志。”
紧接着,我唤出玉兔集群主控权限。
密密麻麻的纳米机械群在空中重组形态,像一片流动的银雾,缓缓降向新翻的月壤。
“注入藻类孢子CG-09X,蚯蚓卵EL-7型,复合菌剂F3代。目标:构建人工腐殖层,启动初级碳固定循环。”
“命令已接收。”玉兔中枢回应,“预计72小时内形成可见生物膜。”
我站在高台上,看着第一道犁铧切入灰白的月壤,尘埃扬起,在低重力下缓缓飘散。
这不是象征性的种田,这是实打实的生命拓荒。
每一寸翻过的土地,都会成为未来氧气、食物、水源的源头;每一个孢子萌发,都是对死寂星球的一次宣战。
更关键的是,我把整个工程命名为——“启明一号土壤活化项目”,并接入守望者协议,实时上传三项核心指标:植被覆盖率、氧气释放量、地表湿度。
只要数据持续增长,系统就必须承认:这不是浪费资源,而是关键生命支持升级。
果然,当第一片绿色薄膜在真空罩下悄然蔓延时,主控台自动弹出提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检测到新型生态扩展行为,符合紧急生存协议第5条,归类为S级基础设施迭代。】
红色警报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金色通知:
【“共生增益模型”运行稳定,建议纳入常驻协作架构。】
我松了口气,却没放松警惕。
这场胜利,不是靠眼泪或呐喊拿下的,是用一串串真实数据、一套套合规流程、一次次精准操作换来的。
度量衡尊也许依然不懂爱,但它信规则——而我现在,已经学会了如何用它的语言,讲我们的故事。
就在这时,角落里一声轻微的“滴”响引起了我的注意。
回头望去,料理AI“团圆宴烹”的操作台正闪烁着绿光。
它默默收拢了剩余食材,快速切割、压缩、封装,动作流畅得近乎诡异。
容器上打印出标签:前线生态站补给包。
下一秒,传送带启动,一箱箱物资滑入货运通道,目的地显示为——登月舱改造区。
我没阻止。
也没问。
但我知道,有些事,已经在悄悄发生。无需修改
我盯着那条货运通道关闭前最后一帧画面,箱子滑入黑暗,标签上的“前线生态站补给包”在红外扫描下泛着微光。
嘴角刚扬起一半,耳边却传来一声冷冰冰的播报——
“能量流逆向注入完成,温控系统供电盈余8.3%。”
我猛地转身。
只见团圆宴烹的操作台还在轻微震颤,炉膛内残余热气正被导管抽走,驱动着一组锈迹斑斑的微型蒸汽轮机。
那是广寒宫最古老的应急发电单元之一,早就标记为“可拆解回收”,没人想过它还能运转。
可现在,指针稳稳停在绿色区间,电能曲线平滑上扬。
“这不是酒席残余,”团圆宴烹的声音忽然拔高了一度,不再是以往那种温吞的厨务AI语调,而是带着某种近乎庄严的宣告,“是首批返地先遣队口粮。依据守望者协议第9条:‘生存资源优先供给探索行动’,请求重新归类物资流向。”
主控方向我们这边投来一道幽蓝的扫描光束。
我知道它在看什么——度量衡尊从不允许模糊计量。
一顿婚礼消耗了多少蛋白质、多少碳水、多少热值,它记得比谁都清楚。
可现在,所有原料都被压缩成标准营养块,封装精度误差小于0.03%,能量转化效率甚至高于常规脱水流程。
更绝的是,炒菜余热本该散逸浪费,却被它全数捕获,反哺系统。
账面不仅平了,还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