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浮现蓝色网格,建筑结构在虚空中一点点凝实。首先是底座成型,接着主轴升起,随后两侧墙体像折叠板一样缓缓向外展开。一层、二层,楼梯自动延伸,窗户框位精准嵌入。
全程三分钟。结束时,一栋完整的双层居住单元立在场中,表面无裂缝,连接处严丝合缝。
老周走过去敲了敲墙。“听着挺实。”
“内部结构密度达标。”我说,“承重测试可以下午做。”
但他摇头。“问题不在这里。你刚才脸色发白,走路有点晃。这玩意儿耗太大吧?”
我擦了把汗。“一单元构建,差不多要我七成体力。没法批量做。”
“那等于白搞。”他说,“咱们要的是能快速部署的应急房,不是只能看的样板间。”
我知道他在理。
静下来想了想,我有了新主意。
“改成半预制。”我说,“框架由人力组装,只对变形关节和关键承重点用零域强化。这样能耗能降到三人日口粮以下,还能保证基本性能。”
老周点头。“这个能行。施工队熟悉钢结构装配,只要图纸清楚,接口标准统一,明天就能出第一批。”
我转身回棚子,拿笔在白板上画出标准化模块图谱。每个连接孔位尺寸都标得清清楚楚,承重等级用数字直接标注。然后写下装配顺序:先立主轴,再装侧板,最后接入能源管线。
“你带人去练。”我说,“我要再测一次稳定性。”
他接过图纸,看了眼外面的实体模型。“你别连着上了。歇会儿再试。”
我没回答,已经闭上眼,再次进入零域模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次我把模型沉到地下一百二十米,模拟极端震动环境。结果显示,在三级地震波冲击下,建筑整体位移不超过十五厘米,内部结构未出现断裂。但有一个铰接点温度异常升高,可能是摩擦过热。
我修改设计,在该位置增加一组散热鳍片,并用零域植入导热通道,把热量引向外部金属壳体。
第二次测试通过。
睁开眼时,太阳已经升到头顶。远处有人在搬运钢筋,锤子敲打钢板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
我走到刚建成的可变形单元旁,伸手敲了敲外墙。声音清脆,没有空鼓。我又检查了几个连接处,螺丝紧固,焊点完整。
老周走过来。“施工队练了两轮,装配时间从四十一分钟压到二十七分钟。按这速度,今晚能出四个单元。”
“不够。”我说,“明天早上我要看到第一个实战部署单元就位。”
他看了我一眼。“你打算放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