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基因变异的深入探究

我推开三号医疗点的门时,苏晴正站在电磁屏蔽帐篷外记录数据。她的手指在终端上快速滑动,眉头没松开过。帐篷里躺着三个人,呼吸节奏完全一致,像是被同一根线牵着。

她抬头看我进来,声音压得很低:“他们的情况在变。心跳从每分钟七十次同步到了六十八,脑波频率也在缓慢靠拢。现在连体温都差不到零点一度。”

我没有说话,直接启动零域感知。能量场扩散出去,立刻捕捉到一丝异常波动——微弱,但熟悉。那是空间褶皱残留的信号,和我在残片实验中感受到的频率一致。

“是折叠能量。”我说,“它还在影响他们。”

苏晴点头,“我已经切断了外部电源和无线信号,可症状没有缓解。这种同步不是疾病,更像是……某种连接。”

我走到帐篷边缘,伸手触碰隔离膜。表面有一层细微震颤,像有看不见的波纹在流动。我闭眼集中意识,用零域扫描三人神经系统的能量分布。图像在脑海中浮现:三个大脑的电信号呈现出高度重合的波形,中间有一条稳定的共振通道,持续传递着低频脉冲。

这不是偶然。

“拿频谱仪来。”我对苏晴说。

她递过设备。我一边采集实时脑波,一边在空中构建虚拟神经网络模型。零域将数据具象化,三人大脑活动的叠加图谱悬浮在我面前。那条共振通道清晰可见,起点位于枕叶区域,正好对应视觉皮层接收外界能量刺激的位置。

“他们是通过眼睛接触的。”我开口,“复合板背面的符文会释放微量光频信号,普通人看不出异样,但它能穿透角膜,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

苏晴盯着图谱看了几秒,忽然问:“这种频率……是不是和蓝色种子刚激活时的一样?”

我心里一沉。

没有回答,我调出记忆中的能量波形记录。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初始频率偏差小于百分之二,衰减曲线几乎重合。唯一的区别是强度——种子释放的是广域生态激活信号,而这块板材上的符文,把能量压缩成了定向渗透模式。

“灰点不是随便选的材料。”我说,“他们知道这东西会影响人体,甚至可能早就测试过效果。”

苏晴沉默了一会,转身打开样本箱。“先查基因层面有没有变化。如果神经系统能被同步,DNA也可能受影响。”

我们转移到临时指挥舱的医疗分析区。这里有一台便携式基因测序仪,精度有限,但配合零域辅助应该能提取关键信息。

第一轮检测失败了。

屏幕显示序列读取中断,提示“目标片段动态不稳定”。我放大局部图像,发现第17号染色体的部分碱基排列在不断重组,就像有某种力量在持续修改代码。

“常规设备不行。”我说,“需要更高灵敏度的探测。”

苏晴看着屏幕,“你上次用零域稳定建筑结构的时候,能不能试试用在分子层面?”

我想了一下,点头。

我站在测序仪上方,调动精神力,在设备内部构建一个微型能量场。零域信号以特定频率震荡,压制分子热运动带来的干扰。仪器嗡鸣声变了,指针缓缓回升。

第二次采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