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的指示灯还在闪。
我盯着那片黄绿色的稳定信号,呼吸慢慢平稳下来。刚才那场渗透来得突然,但总算控制住了。现在最要紧的不是追查更多线索,而是让这个社区能真正活下去,不管外面发生什么。
我调出生态数据库。零域残留的能量还连在系统里,像一根细线,能把过去三个月的环境数据全部拉出来。温度、湿度、水质变化、空气中微生物密度……这些数字在屏幕上滚动,组成一张看不见的网。
“林工。”身后传来脚步声,是科研组的小张,“我们刚收到你发来的数据包。”
我点头,把主屏切换成三维图谱。水循环断点标成红色,集中在西区排水口和旧泵房之间。碳氮比失衡区域分布在生活区上方,说明有机废物堆积严重。氧气生成量持续偏低,尤其是地下层。
“问题很明确。”我说,“我们现在靠人工补给维持空气和水,一旦运输中断,最多撑两周。”
小张皱眉:“可要建封闭生态,得有稳定光源、足够空间,还有物种搭配。我们现在哪一样都不够。”
“所以我们不建大系统。”我打开设计界面,“先做模块化试点。人工湿地加垂直种植带,用现有地形改造。”
几个人围上来。有人问:“万一物种失控怎么办?藻类暴增会耗尽氧气,螺类繁殖过快也会堵住管道。”
“不会让它们失控。”我启动零域,意识沉入模型空间。
眼前展开一片虚拟场地。水流从高处注入,经过三层过滤:第一层是芦苇丛,用来吸附悬浮物;第二层铺满蓝绿藻膜,负责产氧;第三层放养耐污螺类,吃掉残渣并促进微生物分解。我在脑中调整光照周期,把每日模拟日照压到四小时以内,看看系统能否自持。
第一次运行失败。藻类生长缓慢,溶氧量不足。我缩短水流速度,增加停留时间。第二次,螺类数量激增,底层缺氧。我加入一层陶粒滤床,培养厌氧菌群,重新平衡代谢链。
第三次测试时,系统稳定了十六小时。虽然最后因光照中断崩溃,但已经证明可行。
我把参数导出,投在主屏上。“关键不是种类多,而是节奏对得上。”我说,“植物吸收废物的速度,必须等于或略高于人产生的速度。光照不够,就用反射板集中利用自然光。空间小,就垂直叠加。”
小张看着曲线图:“按这个方案,核心区边缘那块废弃车库改造成湿地,面积够用。排水管也能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