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天气系统的创世之手

液体从舱底缓缓排空,透明盖子向上滑开。我抬起手,指尖碰到冷的金属边缘。苏晴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支注射笔,没有说话。

我坐起来,视线有点模糊。眨了一下眼,视野才清楚。终端屏幕亮着,防护罩能量停在41%,战车阵列信号全灭,只有几个残余节点还在闪烁。

“老周呢?”我问。

“没信号了。”苏晴说,“最后定位在裂缝下方,已经三小时。”

我没再问。心跳很慢,呼吸时肋骨之间有种拉扯感。抬手摸了下眼角,指腹碰到了一点硬的东西。那是一颗结晶,很小,像盐粒。

“晶体蔓延被抑制液压住了。”她说,“但你的泪腺已经失效。”

我点头。还能看,还能动,这就够了。

赵明的声音从另一侧传来:“林川,你得看看这个。”

他站在数据台前,手指划过投影界面。一张气象图展开,云层分布呈螺旋状,电离层曲线剧烈波动。

“这不是自然现象。”他说,“从昨天开始,大气中的能量残留开始聚集。如果继续下去,七十二小时内会形成维度海啸。”

我走近几步,盯着图上的红区。那片区域正好覆盖城市生态圈的核心供水带。

“源头在哪?”

“第110章生态圈崩解后留下的能量场。”他调出历史记录,“它和零域的波动频率产生了共振。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池塘,波纹越扩越大。”

我看着数据流滚动。确实能对上时间线。那次净化光束释放的能量,原本应该散逸,但现在被某种结构重新捕获了。

“解决办法?”

“建天气控制塔群。”他说,“用人工引导的方式,把能量导向高空电离层,让它缓慢释放。否则等风暴成型,整个城市都会被卷进去。”

我沉默了几秒。“材料够吗?”

“缺两种稀有金属。”他低头,“铱和铌。最后一处矿脉在东区外围,守夜人残部占着那里。”

我没有立刻回应。上次动用零域能力,晶化已经到了胸口。现在刚被封存出来,身体还没恢复。

可如果不做,等海啸来了,连重建的机会都没有。

“设计图画好了吗?”

赵明点头。他打开文件夹,一组塔形结构浮现出来。三座主塔呈三角分布,顶部有环形导能槽,底部连接地下储能网。

“这是最优方案。”他说,“每座塔高八十五米,基础直径二十二米。需要连续构建,不能中断。”

我看了一遍图纸。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符合工程标准。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规模的实体化,至少要消耗我一半的精神力。

“让我改几处细节。”我说。

我伸手接入投影系统,意识沉入领域核心。三年前的城市蓝图还在里面,我把其中一段气候调节模块提取出来,叠加到新设计上。风道角度调整五度,导能槽加深三点七厘米,储能网节点加密。

赵明在旁边看着,忽然说:“这里加个备用接口怎么样?万一主线路断了,还能切换。”

他指着塔身中部的一个位置。那个点不在原设计里,是个新增结构。

“为什么选这里?”

“方便后期扩展。”他说,“而且万一出问题,可以远程切断核心供能。”

听起来合理。我点点头,把那个接口加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