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了望塔上的晨曦

苏婉清则设立了高空作业医疗站,准备了专门的急救方案和装备。“坠落伤处理黄金时间只有几分钟,”她严肃地说,“每个人都要学会基本急救,特别是如何固定脊柱伤者。”

建设过程中,团队间的摩擦不可避免。

一次关于塔楼结构的争论中,沈鸿坚持要按照传统工程标准:“斜撑必须在这个角度,这是力学基本原理!”

陆岩则从实战角度反对:“这个结构会阻挡射击视野。安全不能只考虑结构安全,还要考虑防御需求。”

江季黎听取双方意见后,提出了创新方案:“改用空间桁架结构,既保证强度又不阻挡视野。沈工,计算一下可行性。陆岩,提供防御视角的参数要求。”

三天后,新的混凝土配方终于成功。

沈鸿改装的球磨机将粉煤灰研磨得足够细,减水剂比例也调整到位。

试验块的强度超过了普通混凝土30%。

“还不够。”江季黎测试后说,“加入0.1%的钢纤维,可以进一步提高抗裂性。”

沈鸿惊讶道:“我们没有钢纤维。” “拆那辆废弃汽车的钢丝轮胎,”江季黎早已想好方案,“切割成适当长度,就是完美的钢纤维。”

主体建设顺利进行,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将建材安全高效地运到高处。人力搬运既危险又效率低下。

赵小玥提出了一个创意:“可以用自行车改装成起重装置!我看到仓库里有旧自行车和齿轮组。”

沈鸿眼睛一亮:“没错!脚踏动力既省能又可控。江博士,你觉得呢?”

江季黎点头:“很好的想法。计算一下力学参数,我需要知道最大载重和安全系数。”

三天后,一台脚踏动力起重机诞生了。它不仅解决了建材运输问题,还成为了基地的新能源示范项目。沈鸿自豪地展示着他的发明:“人力驱动,齿轮变速,还有安全制动装置。即使突然松手,重物也不会坠落。”

了望塔一天天升高,基地成员的信心也随之增长。曾经恐高的成员现在能在六米高处自如工作;曾经对机械一窍不通的人学会了操作起重机;每个人都掌握了基本高空作业安全知识。

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了望塔终于封顶。八米高的塔楼巍然矗立,成为基地新的制高点。塔顶设有360度观察窗,配备潜望镜和望远镜支架;中层是作战平台;底层是装备储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