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深潜、回响与何翟添的警告

林默关于“地下心跳”的低语,像一块投入死寂池塘的石头,在曙光基地内部漾开层层紧张的涟漪。

沈鸿的技术小组全力开动。

远程探测设备被调整到最敏感的模式,聚焦于探测地下低频能量波动。

脉冲护盾的频率也被进行了微调,尝试与沈鸿猜测中的“晶簇网络脉动”进行交互——或是捕捉,或是干扰。

过程极其艰难。地底信号极其微弱,且被厚厚的岩层和土壤吸收扭曲,背景噪音巨大。

脉冲护盾的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消耗和系统稳定性风险。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彻夜不眠的数据分析,他们终于捕捉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

并非清晰的“心跳”,而是一种极其规律、低频的能量“回响”。

它并非来自一个点源,而是仿佛从极深的地底弥漫上来,覆盖范围极广,且强度在非常缓慢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增强。

其核心频率特征,与实验室那枚晶簇样本被苔藓能量轻微激活时的波动,高度吻合。

“网络…它们确实存在一个地下能量信息网络…”沈鸿盯着频谱分析仪上那几乎淹没在噪音中的规律线条,声音沙哑而肯定,“晶簇是节点,是放大器,也可能是…接收器。现在的低潮期,不是休眠,而是整个网络转入了一种低功耗、高隐匿的‘深度同步’模式!”

这个发现令人震撼。

节点并非散兵游勇,它们背后是一个高度协同、结构复杂的系统。

之前的尸潮攻击、变异体突袭,都只是这个系统表层的、粗暴的应用方式。

“它们在同步什么?”

江季黎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信息整合,能量积累,或者…孵化更可怕的东西。”沈鸿脸色难看,“根据回响强度缓慢增强的趋势判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一旦完成…”

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的脉冲护盾,能阻断这种深层网络的信号吗?”

“难如登天。”沈鸿摇头,“护盾主要作用于地表和近地空间,对这种深埋地下的能量传输效果有限。除非我们能精确找到关键的节点枢纽(比如大型孵化场),进行定点物理摧毁或能量过载冲击。”

但找到并摧毁所有枢纽?谈何容易。

就在曙光基地为地底网络的发现而忧心忡忡时,“磐石”基地的紧急加密通讯再次请求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