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承诺的第二批补给准时抵达,依旧是高效而冷漠的无人机投送。
弹药、医疗品,甚至还有两套“磐石”制式的单兵外骨骼,显然是用来增强曙光关键人员的机动性和火力持续性。
这份“慷慨”背后,是何翟添对“区域性脉冲”技术的志在必得。
江季黎让沈鸿将一份精心编辑过的数据包发送了过去。
里面包含了对机械军团协同紊乱现象的详细记录、部分干扰频率的频谱分析,以及一些似是而非、关于“生物电场叠加效应”的理论推测,但核心的苔藓生物特性、生命脉冲共振原理以及林默这个关键“通道”的存在,被完全隐去。
这足够“磐石”的技术团队研究一阵,甚至可能误导他们走向错误的研究方向。
这是技术壁垒,也是生存的筹码。
果然,不到半小时,何翟添的通讯再次接入,这次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数据收到。频率特征独特,生物电场理论…有趣。你们是如何稳定并放大这种效应的?”他直接触及了核心。
“独有生物样本的自然特性,结合一点运气。”江季黎回答得模棱两可,“正如‘磐石’也有未共享的技术核心一样。目前的成果并不稳定,无法复制。有了新进展,我们会根据协议共享。”
她巧妙地将问题挡了回去,并暗示对方也有所保留。
何翟添在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笑了笑,但那笑意绝无温度:“很好。希望你们的‘运气’能持续到危机结束。我方监测到机械军团正在重新编队,下一次攻击将在二十分钟后开始,模式预测为高强度、多点渗透式突击。建议你们做好准备。”
通讯结束。
短暂的试探交锋,双方都心知肚明对方有所隐瞒,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只能暂时维持着这脆弱的平衡。
“他根本不信。”沈鸿低声道。
“他不需要信,他只需要确认我们还有利用价值,并且暂时无法被轻易吞并。”江季黎目光冰冷,“加快‘苔藓脉冲器’的改进。另外,陈明远的数据里,有没有关于如何阻断或屏蔽这种‘同化’、‘编织’过程的信息?”
“正在全力破解,数据损坏严重,而且加密层级极高…”
技术员满头大汗。
“等等!”一直负责照料苔藓样本和尝试培育的赵小玥突然举起了手,她刚才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此刻眼睛发亮,“季黎姐,沈工!陈博士的音频里说‘倾听者…才能避免被编织’,又说‘通道会被找到’…那如果我们…如果我们‘伪装’成一个错误的通道,或者一个‘倾听者’呢?”
这个想法天马行空,却让沈鸿猛地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