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急着去兑换那些标注着“高产”、“杂交”的现成种子。
那些东西好是好,但就像无根之萍,一次性能解决暂时的粮食危机,却无法让这个时代的人掌握持续增产的方法。
而且,拿出来太扎眼,解释起来也太麻烦。
他的目光,落在了知识类目下的一个分支:【古代农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精编版)】。后面标注的积分不菲,但还在他可承受的范围内。
【就是它了!】燕丹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兑换!
一股庞大的信息流瞬间涌入他的脑海: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选种育种技巧、积肥施肥方法、简单的病虫害防治、不同作物的轮作套种、以及……最核心的,关于杂交优势的原始理论和实践摸索指南!
这些知识并非一蹴而就的现代科技,而是系统整理归纳了的、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华夏先民们在农业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一些符合当时认知水平的、可以进行尝试的育种思路。
比如,如何有意识地选择穗大粒饱的植株留种,如何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来尝试培育新品种等等。
虽然原始,但却是最适合当下这个时代,最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体系!
燕丹闭着眼,消化着这些知识,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
【直接给高产种子,那是授人以鱼。】他心想,【但把这些提高产量的方法教给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让秦国的农官和农夫们掌握,那就是授人以渔!】
他甚至有了一个更加大胆和长远的想法:
【杂交水稻之父是从上世纪才开始搞,老子现在就从公元前开始搞!虽然条件简陋,知识有限,但方向是对的!一代代选育下去,就算我活着的时候看不到亩产千斤,也能为后来打下基础!】
一个清晰的目标在他心中确立:让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首先能吃饱饭!
睁开眼,燕丹的目光变得坚定而炽热,他铺开新的绢布,拿起炭笔,开始认真地规划起来。
先从最简单的深耕细作、积肥施肥开始推广,然后向嬴政要一小块试验田,尝试选育良种,摸索杂交……
至于馒头包子饺子米饭?别急,等麦子和稻子的产量和种植面积上来了,面粉和大米还会远吗?
安秦君府的书房,灯火彻夜未熄。
窗外是战国的夜空,而窗内,一颗属于未来的种子,正在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