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三老入朝议

李岩冷笑:「听见了么?你一顿饭的开销,够郑老一家吃半月。你有什么资格谈『尊卑』?」他忽然起身,走下丹陛,「朕设三老,不是为了分贵贱,是要让朝堂听见百姓的声音。你们这些贵族,若连这点都想不通,就趁早回家抱孩子去吧!」

殿内鸦雀无声。郑伯望着皇帝近在咫尺的龙纹靴,忽然想起今早路过太学,看见一群孩童在玩「百工署模型」,铜制的小水车转得飞快,孩子们笑闹着喊「皇帝万岁」。原来在咸阳城,在这高高的宫墙之外,皇帝的新政早已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寻常百姓家。

「退朝吧。」李岩挥了挥手,忽然瞥见郑伯衣摆上的补丁,「郑老,明日让少府给你做身新衣服,别让咸阳百姓笑话咱们南郡三老。」

郑伯脸颊发烫,刚要推辞,却见皇帝已转身离去,只留下衣袍上的日月纹在眼前晃动。刘邦凑过来,低声道:「咋样,没骗你吧?陛下是真的想听咱们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啊……」郑伯望着殿外的蓝天,忽然想起家里的小孙子,昨天写信说已能认全《千字文》,「或许,真如陛下说的,这天下,是咱们平头百姓的天下了。」

暮色渐浓时,李岩站在后宫的望楼之上,俯瞰着灯火渐次亮起的咸阳城。赵高捧着新抄的《乡规民约》竹简,低声道:「陛下,那刘邦果然有些手段,这《民约》里的『联保连坐改良版』,竟比百工署的方案更实用。」

「市井之中藏龙蛇,」李岩轻笑,「记住,以后各郡县的三老选举,都要像南郡这样实打实。朕要让全天下知道,只要肯为百姓做事,哪怕是农夫走卒,也能在这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赵高领命而去,李岩望着远处百工署的火光,忽然想起今日廷议时郑伯掏出的虫蛀米。那些发黑的颗粒此刻想必已摆在少府的案头,成为他整顿粮仓的导火索。他摸了摸腰间的传国玉玺,心中忽然涌起一阵激荡——或许,这就是他穿越而来的意义:让大秦的制度不再是贵族的玩物,而是真正能为百姓遮风挡雨的屋檐。

夜风吹来,带着远处酒肆的喧嚣。李岩听见有人在唱新流行的秦歌:「三老坐朝堂,百姓有主张,铁器满田垄,粟米堆满仓……」他嘴角上扬,转身走进殿内,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华夏九州图》上,那身影与地图上的郡县重叠,宛如一幅正在展开的宏伟画卷。

这一夜,咸阳宫的灯火直到五更才灭。而在千里之外的南郡,郑伯摸着身上的新棉衣,望着床头摆放的皇帝赐品,忽然想起今天在朝堂上看见的琉璃镜——那镜子真亮啊,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也能照见大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