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宦海浮沉

上官乃大的传奇,并未因其离去而终结。它化作了家族的血脉与风骨,融入了时代的洪流,在子孙后代的奋斗与传承中,继续书写着属于人间烟火的、平凡而又不朽的篇章。这或许,正是他第二次,也是更为深远的一次“历险”—— 他的精神,穿越了时间的壁垒,在他所挚爱的人间,获得了永恒的新生。

光阴荏苒,距上官乃大离世已近二十载。

上官守业已年过花甲,虽仍居礼部尚书之位,但鬓发皆白,渐生退意。其弟上官守谦历经磨砺,已升任户部侍郎,行事稳健,颇有其兄之风,昔日的锋芒尽数内敛为洞察秋毫的锐利。

上官家的第三代,如今已成为京城社交圈中不容忽视的存在。

长孙上官明远,乃守业嫡子,年方二十五,却已连中三元,高中探花,如今在翰林院任编修。他相貌俊雅,文采斐然,颇有乃祖上官乃大年少时的风范,但性情却更似其父,沉稳内敛,喜怒不形于色,被视作上官家下一代的核心。

次孙上官明轩,守谦之子,与明远年纪相仿,却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反而对数字、经济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和天赋。在家族开明的氛围(尤其是其祖母苏婉清的支持)下,他并未强求科举,而是年纪轻轻便开始打理家族名下的部分田产和商铺,以其精明的头脑和创新的手段,将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上官家隐形的“财神爷”。

还有一位,是上官静姝的女儿,名唤林婉儿,因父亲外放为官,便常寄居在外祖家。婉儿继承了其母的娴静与外祖母苏婉清的灵秀,不仅琴棋书画俱佳,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对人情世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常能于细微处见真章,深得苏婉清疼爱,视若掌上明珠。

这一代的上官子弟,成长于家族鼎盛时期,未曾经历先祖创业的艰辛,却也面临着不同于父辈的全新格局。

朝局在这二十年间,又经历了几番更迭。

当年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魏瑾,因贪腐跋扈太过,终被皇帝寻了由头抄家罢黜,郁郁而终。然而,“内廷”势力并未根除,新的掌权太监更为狡猾低调。同时,随着海禁渐开,沿海贸易日益繁荣,朝中围绕“开海”与“禁海”之争,形成了新的派系。

一派以沿海出身、与海商关系密切的官员为主,主张扩大贸易,增加国库收入,是为“开海派”;另一派则以传统农耕区域出身的官员和部分保守的理学名臣为主,认为开海会引来倭寇、动摇国本、败坏风俗,力主严格海禁,是为“禁海派”。

上官守业身为礼部尚书,掌管天下教化、科举与外交,其态度至关重要。他内心倾向于有限度的开海,认为此乃大势所趋,但深知其中牵扯利益巨大,且“禁海派”在朝中根基深厚,言辞激烈,故一直采取审慎观望的态度。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东南沿海传来急报,一伙规模空前的倭寇与海盗勾结,突袭了数座沿海城镇,烧杀抢掠,甚至攻陷了一座府城,守将殉国,震动朝野。

“禁海派”趁机发难,将倭寇之患完全归咎于“开海派”,指责其“引狼入室”,要求立即全面封锁海岸,严查与番邦往来者,甚至有人影射“开海派”官员与海盗有染。

“开海派”则奋力反击,指出倭寇中多为本土奸民,根源在于沿海民生困苦、卫所废弛,一味禁海乃因噎废食,主张加强海防,剿抚并用,规范贸易。

朝堂之上,争论不休,火药味十足。年轻气盛的皇帝被倭寇的猖獗和朝臣的争吵弄得心烦意乱,急需一个能统筹全局、稳定局势的方案。

压力,再次落在了地位尊崇、素来中立的礼部尚书上官守业身上。

上官府邸,书房内灯火通明。

上官守业眉头紧锁,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和军报。上官守谦坐在下首,面色同样凝重。

“兄长,此次风波,来势汹汹啊。”守谦沉声道,“‘禁海派’言辞激烈,恨不得将‘开海派’连根拔起。而‘开海派’中亦不乏能臣干吏,若因此事遭受重创,于国亦是损失。陛下之意,似乎也有些摇摆。”

守业叹了口气:“是啊。剿倭寇易,平衡朝局难。一步走错,不仅东南不稳,朝堂亦将陷入党争倾轧,重现当年父亲所恶之局面。”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敲响。苏婉清在林婉儿的搀扶下走了进来。虽已年逾古稀,她依旧精神矍铄,眼神清澈。

“业儿,谦儿,可是在为东南之事烦忧?”苏婉清缓缓坐下,婉儿乖巧地立于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