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治海三策

与此同时,上官家的第三代也开始正式登上舞台。

上官明远因其在翰林院的优异表现和对东南事务的熟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内部的讨论和林婉儿的见解),被破格提拔为詹事府少詹事,成为辅佐太子的近臣,前途无量。

上官明轩则凭借其在此次风波中展现的商业才能和对沿海贸易的深入了解,被新成立的市舶提举司聘为“顾问”(虽无正式官身,但影响力不小),开始将其商业智慧运用于国家管理。

而林婉儿,这位在幕后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奇女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前来提亲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王公贵族。然而,苏婉清和上官守业(虽已致仕,但仍是一家之主)在征求婉儿本人意见后,并未选择那些显赫门第,而是为她定下了一门看似普通的亲事——对方是上官明远的同科进士,出身清寒但才华横溢、品性端方的年轻官员。他们看中的,是对方的人品与潜力,而非一时的门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出嫁前夜,苏婉清将一枚温润的玉佩交给林婉儿,正是当年上官乃大常用之物。

“婉儿,你外祖父若在,定以你为傲。”苏婉清慈爱地抚摸着外孙女的头发,“你聪慧明理,见识不凡,将来无论身处何地,谨记,持身要正,心地要明,眼光要远。这玉佩,伴你外祖父一生,今日赠你,愿它护你平安,亦提醒你,勿忘上官家之风骨。”

林婉儿含泪接过玉佩,郑重佩戴在身上。她知道,她带走的,不仅是外祖母的疼爱,更是这个家族沉甸甸的精神传承。

上官守业致仕后,与同样白发苍苍的苏婉清一同返回江南靖园安居。

园中景致依旧,只是当年上官乃大亲手栽种的树木,已亭亭如盖。

上官守业时常陪着母亲在园中散步,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也感慨儿孙们的成长。他看着明远在朝中稳步前行,明轩在商场和新的领域大展拳脚,婉儿婚姻美满,其他孙辈亦各有建树,心中充满了平静与满足。

“母亲,父亲若能看到今日,想必也会含笑九泉。”守业轻声道。

苏婉清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脸上洋溢着安宁幸福的笑容:“他会的。他一直都在看着。看着你们兄弟撑起家门,看着孙辈成才立业,看着这个家,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依然秉持着他留下的风骨,在这烟火人间,踏实地走下去。”

“这人间烟火,升官发财,娶妻生子,治学经商……道路万千,其核心,无非是‘人’字。做好一个人,守住一颗心,便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亦是对这红尘万丈最深的领悟。”

靖园之内,岁月静好。上官乃大的精神,如同园中那生生不息的流水与草木,在其后代的血脉与行动中,悄然流淌,默默生长,在这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人间,成就着另一种形式的不朽。他的传奇,始于微末,臻于显赫,归于平淡,却最终化作了超越时代的家族之魂,与这山河同在,与这人间烟火共存。

“治海三策”推行近十年,成效卓着。

东南沿海,在那位善战总督的经略下,大规模倭寇之患基本平定,零散匪盗亦难成气候。市舶司体系逐渐完善,海外贸易井然有序,关税收入成为国库重要的财源,东南沿海一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商贾云集,舳舻千里。

上官明远在詹事府兢兢业业,以其渊博学识和稳健作风,深得太子信任,已升任詹事府詹事,成为东宫核心辅臣,被视为未来的宰相人选。上官明轩虽无正式官身,但其作为市舶司的“智囊”,提出的许多管理细则和贸易策略被证明行之有效,在东南官场和商界拥有极高的声望,人称“布衣司马”。

上官家看似如日中天,达到了权势的又一个高峰。

然而,深谙政治规律的上官守业,即便已归隐靖园,仍从儿子和侄子的家书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皇帝年事渐高,太子地位稳固,但围绕储君身边的势力争夺却日趋激烈。一些新兴的官僚集团,借助开海带来的财富和机会迅速崛起,他们更富进取心,也更善于钻营,与上官明远所代表的相对传统、注重规制和稳定的“翰林清流”体系,开始产生微妙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