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日月山河一卷书:回望大明二十七朝憾与辉

还有那些藏在历史里的“烟火气”——松江府的织工,用织机织出“寸锦寸金”的宋锦,每一根丝线里都藏着江南的温柔;景德镇的瓷工,在青花瓷上画下烟雨江南、大漠孤烟,让大明的瓷器成为世界的珍宝;宣府的边卒,在寒风里啃着硬饼,守着烽火台,他们或许没留下名字,却用生命护住了身后的万家灯火。

这些,都是大明的荣耀,是我们这些热爱明史的人,每次想起都忍不住骄傲的地方。

这一百二十天,我常常对着史料发呆,有时候看到感动的地方,会忍不住掉眼泪;有时候看到荒唐的地方,会气得拍桌子。

可正是这些情绪,让我觉得大明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真实的故事——有笑有泪,有血有肉,有遗憾也有荣耀。

就像咱们评论区里,有人为张居正鸣不平,说他“一条鞭法”救了大明,却落得个抄家的下场,连儿子都被逼死;有人为孙传庭心疼,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连个谥号都没得到,连尸骨都找不到;有人骂文人误国,说那些文官只会空谈,误了大明的江山;

有人喜欢永乐大帝的壮阔,说他迁都北京、下西洋,活出了大明的气魄;有人偏爱洪武爷的铁血,说他扫平贪官、善待百姓,是个接地气的好皇帝。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让大明变得更立体,更有温度,也让我们的故事更热闹。

接下来的故事,朱由检将会带着我们的牵挂,踏入这个藏着无限可能的异时空大明。这一次,我们要亲手弥补那些刻在历史里的遗憾——亲下南洋,让大明的宝船再度扬起巨帆,破开万顷碧波,让龙旗在印度洋的风浪里猎猎作响,让“天朝上国”的威名重新响彻东南亚的每一片海域;

经营西域,派良将、携重器,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西进,把失去数百年的西域故土重新纳入大明版图,让嘉峪关外再响起中原的驼铃,让汉家衣冠重新染遍河西走廊;

挥师北征鞑靼,率领精锐铁骑踏破漠北的冰雪,直抵西伯利亚的冻土,让中华文明的坚韧与血性,在极寒之地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东灭倭国,让大明水师横渡东海,铁甲巨舰直捣其巢穴,让战船的铁锚砸穿对马海峡的浪,让火炮的轰鸣震碎倭人妄图窥伺中原的妄念,亡国灭种,也算远了我们心中的执念。

洗尽过往海防的憋屈,要让整个世界都知道——大明的海疆,从来不是任人撒野的地方;汉家的威严,容不得半分挑衅!

我们写异时空大明的遗憾弥补,其实也是在透过历史照见当下:

如今的我们,早已不用再为“粮饷不足”发愁,不用再怕“边患四起”,更不用再经历“山河破碎”的痛楚;

我们生活在一个疆域稳固、国力强盛的时代,能安心翻阅史料、畅谈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这份幸运,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也值得我们格外珍惜。

而我们笔下的大明故事,与其说是“改写历史”,不如说是在以史为鉴:从大明的财政困境里,读懂“藏富于民、规范税制”的重要;从武将的委屈里,明白“英雄不可负,军人不可轻!”;从王朝的兴衰里,领悟“居安思危、革新求进”的真理。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鲜活,也指引着我们更懂当下、更盼未来。

各位青年俊才、读者老爷,你们心里还有哪些大明的人和事,想让朱由检去遇见?还有哪些遗憾,想让我们在故事里试着弥补?还有哪些从历史里悟到的道理,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评论区尽管告诉我,咱们一起把这日月山河写得更热闹、更鲜活,也让这份对历史的热爱,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纽带,让我们在回望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因为这不仅是朱由检的大明,不仅是我笔下的大明,更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明史的人,心里最珍贵的大明;而我们所珍视的,也不只是历史里的辉煌,更是当下的安稳,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吾辈初心不改,华夏荣光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