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说完话的人开始写名字

短短三个月内,七个县市陆续召开了形式各异的“往事说明会”。

在其中一场会议上,一位头发花白的退休干部走上台,面对着台下几十位当年的下岗工人,刚说了一句“弟兄们,我对不住大家”,便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改变,正在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方式发生。

又是一个深夜,林晚在巡查一座西部小城的工人纪念展廊时,有了新的发现。

那块为“命名仪式”而立的石碑角落里,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新刻的小字,笔迹潦草而怯懦:“我也签了字,但我没敢站出来。”

没有署名。

林晚调出后台的档案资料库,通过笔迹智能比对,发现这行字的笔迹,与二十年前一份关键会议的纪要签名高度吻合。

她心中一颤,却没有清除这行字,更没有上报追查。

她只是拿起备用的小刻刀,在那行字的旁边,轻轻补上了一句:“你说出来了,这就够了。”

第二天清晨,负责打扫的清洁工报告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石碑前,端端正正地放着一双磨破了鞋底的旧皮鞋——那是九十年代机关干部的标准制式。

苏霓得知此事后,沉默了许久。

她似乎看到了一个在深夜里徘徊、斗争,最终鼓起勇气刻下那行字,又在黎明前留下自己唯一的身份证明后仓皇离去的背影。

她当即下令,在全国所有的“火种”站点,增设一个“无声留言区”。

那只是一块最普通的黑板,旁边放着一盒粉笔,来者可以随意书写,工作人员每日清晨拍照存档后,便会将其擦拭一新,等待新的留言。

当晚,第一个设立“无声留言区”的站点,黑板上只出现了一行字。

那字迹歪歪扭扭,仿佛用尽了毕生的力气。

“对不起,三个字,我练了二十年。”

这块小小的黑板,仿佛成了一个横跨时空的树洞,承接着无数被压抑的、迟到的歉意。

林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回访这些“无声留言区”作为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她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无数迟来的忏悔,直到那天,在连续回访了七个火种站点后,她终于在一个角落的黑板上,发现了一丝诡异的、绝不属于忏悔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