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陆承安冷笑一声,打开了投影。
他没有播放那个火爆全网的老人录音,而是播放了项目早期收集到的一段关于“腌菜罐子”的录音。
那是一位临终老人断断续续的嘱托,要把老宅的腌菜罐子留给最孝顺的小儿子,因为“只有他知道,那罐子底藏着我年轻时给他攒的几块银元”。
这段录音,最终让一场遗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各位请听,”陆承安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法律要保护的,究竟是完美的、符合格式的表达,还是那份可能笨拙、可能不完整,但却千真万实的真实意图?”
全场沉默。
半个月后,新规试点落地。
首个适用案例,是一位聋哑母亲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录制了一段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家庭安排。
那段夹杂着手语老师温和翻译和母亲急切呼吸声的音频,最终被法院采信。
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霓受邀参加一场省级的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主办方客气地安排了她做五分钟的开场致辞。
会议当天,在一众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面前,苏霓两手空空,没有带任何讲稿,只是让人拎上来一台老式录音机。
全场寂静中,她走上台,轻轻按下了播放键。
一阵熟悉的电流声后,一个中年妇女哽咽又充满希望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会场:“……娃啊,妈这辈子没啥大本事,但你会说话,说得比谁都好,这就比啥都强……”
是小武母亲的声音。那个曾经让苏霓下定决心开启这一切的声音。
播放完毕,全场落针可闻。
苏霓拿起话筒,声音轻柔却无比清晰:“我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了。但我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觉得‘不会说话’就等于‘没资格说话’,那么这个项目,就还得继续做下去。”
没有掌声,但那份震撼却深入人心。
会议结束后,三位厅级干部悄悄找到苏霓,郑重地向她请教,如何在各自负责的地区基层,推广这种“声音档案”模式。
回程的高铁上,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
苏霓翻看着手机,团队的群里异常热闹。
许文澜发来一张截图,是“声音博物馆”系统首页的一句新Slogan,那行字是E001008号用户,一个有口吃障碍的程序员,刚刚更新的个人签名:“当千万个嘴笨的人开始说话,世界就有了另一种响法。”
林晚则转发了一条微博。
附图是浙南那个小镇灾后重建的文化长廊,墙上挂着那台被修复好的、改装过的公共语音信箱。
下面,工整地刻着一行字:“这里收藏所有没说完的话。”
苏霓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她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和村庄,从包里拿出自己那支用了多年的录音笔,轻轻按下了红色的录制按钮。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让高铁行驶的平稳噪音和自己平缓的呼吸声被录进去。
十秒的静默后,设备发出一声轻响,自动保存了这段录音。
屏幕上显示:文件编号S,标题空白,状态——正在倾听。
这份编号为S的空白档案,静静地躺在服务器的最深处,等待着来年春天,那个注定要被开启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