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坏了的机器最会唱歌

警报声尚未停歇,闽江市源点基站的指挥中心已乱成一锅沸水。

技术人员的吼叫声、键盘的敲击声和电流的嗡鸣混杂在一起,汇成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洪流。

陆承安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条稳定起伏的波形图,那规律的、沉稳的“咚、咚”声,通过最高精度的传感器,正清晰地回响在每个人的耳麦里。

它不像任何已知的音频信号,更像一个生命的脉搏,隔着冰冷的机器,有力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坐标锁定了吗?”陆承安的声音冷静得可怕。

“锁定了!在广播塔东南侧,直线距离一百三十米……那里是……是祥安社区的街心花园!”

“调动最近的巡查无人机,实时画面接进来!”

屏幕一分为三,主画面依旧是那诡异的心跳波形,副画面则切换为无人机急速下降的俯瞰视角。

镜头穿过稀疏的夜间人流,最终悬停在一片小小的空地上。

那里,几名夜跑的居民正好奇地围着一个年轻的孕妇,她的丈夫则一脸紧张地拿着一个廉价的蓝牙音箱,音箱的另一头,一个便携式胎心仪正贴在妻子高高隆起的腹部。

那让整个源点基站如临大敌的“活体信号”,竟是一个即将出世的婴儿,通过一个简陋的设备,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问候。

指挥中心内,死一般的寂静之后,是如释重负的叹息和压抑的苦笑。

陆承安挥了挥手,示意解除警报。

他靠在椅背上,望着屏幕里那个年轻的孕妇温柔抚摸着肚子的画面,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波澜。

原来,生命本身,就是最原始、最震撼的信号。

就在闽江广播塔的危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情方式化解时,一场关于记忆与声音的风暴,正在“深空”系统的另一端悄然酝酿。

林晚离开那个老旧社区中心后,那台红色电话机的故事传到了她的耳中。

工作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拆开了那台老古董,却只看到一堆早已锈蚀断裂的线路。

那日复一日抚慰着无数老人的情歌,并非来自电话本身,而是一群放学的孩子。

他们用手机录下了从爷爷奶奶口中哼唱出的、残缺不全的旋律,悄悄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话机的喇叭上,设置了循环播放。

他们说,因为大人们总说“记不清了”,他们想替大人们“记住”。

林晚沉默了许久,没有去干涉孩子们的“恶作剧”。

她只是打开系统后台,新增了一个特殊的标签——“代偿录音”。

它允许用户上传并非原始录音,而是凭借自身记忆模仿、重述、哼唱出的声音。

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满足少数人情感需求的小众功能,却没想到,标签上线的首日,后台数据就如山洪般爆发,两万多条标记着“代偿”的音频涌入了数据库。

其中一条,是一个年轻女孩用带着哭腔的、努力模仿着母亲声线的录音:“妈,今天降温了,多穿点。”音频的备注写着:妈妈三年前车祸走了,这是她每天早上都会对我说的话,我怕忘了,就自己录了下来。

与此同时,一封厚厚的打印件被送到了苏霓的手中。

那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自发整理的学生作文汇编。

起因是学生们观看了那场苏霓拒绝出席的奖学金颁奖礼录像。

然而,真正震撼他们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致辞,而是在一片寂静中,那个环卫工老人突兀而压抑的咳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