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清墨的田野 (2012年7月6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嘞!就在那边排水沟拐角!”老杨立刻带路。

沿着湿滑的泥泞小径往下走,来到护坡与一条人工排水沟的交界处。这里水流更急,冲击力更大。方清墨仔细检查着,发现有两处网格的边缘,聚合物材料与下方基石的接缝处,有极其细微的水痕渗出,量不大,但持续不断。

“就是这儿,”老杨指着水痕,“雨大的时候稍微明显点,倒是不影响护坡,水还是清的,没带出泥来。就是看着有点不踏实。”

方清墨没有立刻回答。她半跪在泥水里,不顾溅起的泥点,用手指仔细触摸那渗水的接缝处,感受着材料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又拿出一个精密的电子湿度探测笔,贴近接缝测量。她眉头微蹙,陷入沉思。这细微的渗漏,说明在极端水压和长期浸泡下,材料与刚性基底的界面密封性还有提升空间。如何在不破坏整体生态结构的前提下,优化这个界面的分子设计,让它像真正的贝类附着岩石一样天衣无缝?一个技术难题在她脑海中迅速成形。

“方院士,您看这……”老杨看她神情严肃,有些忐忑。

方清墨回过神,站起身,脸上露出温和而坚定的笑容:“老杨,您反馈得太及时了。这确实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改进的地方。您放心,这不会影响护坡安全,但给我们指出了非常宝贵的方向。就像这山里的树,根扎得深,也得不断调整才能长得更牢靠。”她的话语带着泥土的质朴,瞬间打消了老杨的顾虑。

“哎!是这个理儿!”老杨咧嘴笑了,“有您这话,我们就一百个放心了!”

中午,雨又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方清墨婉拒了老杨去村委会吃热乎饭的邀请,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和几个留守维护护坡的村民、施工队的工程师一起,啃着自带的干粮——压缩饼干和真空包装的卤蛋。

棚子简陋,四面透风,雨水顺着塑料布的缝隙滴滴答答落下来,在泥地上汇成小水洼。但气氛却异常热烈。几个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施工队员,七嘴八舌地说着施工时的感受。

“方院士,您这‘神仙胶’是好,就是刚运来那会儿,味儿有点冲鼻子,像……像海边的鱼腥混着点草叶子烂了的味儿!”一个壮实的汉子憨笑着说,“不过铺开了,风一吹,过几天就没了,现在啥味儿也闻不着!”

“对对对!铺的时候也滑溜,得特别小心脚下!”另一个补充道,“不过粘性是真强!手套不小心沾上点,搓半天才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