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清墨认真地听着,在小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施工初期气味问题”、“材料表面湿滑需防滑处理”、“粘附性强需配套专用施工工具/手套”等要点。她不时追问细节:“气味持续了大概多久?”“湿滑主要是材料表面本身,还是混合了泥水后?” 她的专注和耐心,让这些朴实的工人也渐渐放开了,把最真实的感受都倒了出来。
一个头发花白、负责种“铁线草”的老农,用粗糙的手指捻着几根草叶,慢悠悠地说:“方同志啊,这草,好活!比野草还泼辣!就是……就是刚种下去那阵子,根还没扎稳的时候,有几片坡被山雀子啄得厉害,嫩芽都给祸害了。后来我们想了个土法子,用细网子罩了几天,等根扎牢了,叶子硬实了,鸟儿也就不爱啄了。您看,这法子能不能写到您那本本里,告诉别处的人?”
方清墨眼睛一亮,立刻记下:“幼苗期防鸟啄——覆盖细网临时防护,效果显着。”她抬头,真诚地对老农说:“大叔,您这办法太好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一定记下来,推广出去!”
老农咧开缺了牙的嘴,满足地笑了,皱纹里都盛满了自豪。
雨还在下,工棚里有些阴冷。方清墨捧着搪瓷缸,小口喝着村民热情递过来的滚烫姜茶。粗糙的搪瓷硌着掌心,辛辣滚烫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她看着工棚外雨雾朦胧中那片稳固的绿色护坡,听着身边这些沾着泥浆、带着乡音的话语,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实验室里千万次的分子模拟和性能测试数据,在这一刻,终于化作了眼前这片守护着青山良田的坚实屏障,化作了村民们脸上朴实的笑容和信赖的目光。
这才是她研究的真正意义——让最前沿的科技,带着生命的温度,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她想起丈夫李玄策常说的“根扎得深,树才长得高”。她的根,就在这泥泞的田野里,在劳动者粗糙的手掌中,在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里。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片刻。西边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金红色的霞光如同熔化的金液,泼洒在湿漉漉的山川田野上。方清墨告别了依依不舍的村民和老杨,带着满满的笔记、宝贵的样本和沉甸甸的泥土气息,踏上返程的越野车。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她靠着车窗,望着窗外被晚霞染红的、如同翡翠般稳固的护坡,以及护坡下安然无恙的稻田和村庄。指尖仿佛还残留着触摸那仿生材料时的柔韧触感,鼻尖萦绕着雨后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耳边回响着老杨洪亮的嗓门和老农质朴的建议。
她拿出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了她带着倦意却异常明亮的眼睛。她给李玄策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西南护坡项目一期实地评估完成。效果超预期,生命力顽强如野草。也发现了新的‘根须’需要加固的方向。星尘落地,感觉很好。勿念。”
信息发送成功。她收起手机,闭上眼睛。车窗外,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车灯刺破渐浓的夜色,照亮前方蜿蜒的道路,如同一条流淌的星河,载着田野的芬芳和泥土的智慧,驶向更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