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停留在几张卫星图片和分析图上:
“主要产粮区极端天气频发,国际粮价波动加剧,供应链脆弱性凸显;几条维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能源运输通道——无论是西向的陆路还是南向的海路,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攀升,暗礁重重。任何一处受阻,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份报告让他高度警觉。他拿起蓝笔,在报告的扉页上写下:“‘米袋子’和‘油罐子’,乃国之命脉,民之根本!必须如守护眼珠般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经不起半点闪失,容不得一丝侥幸!”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战前紧张的磨刀声。
第三份,是方清墨团队的最新《前沿科技突破简报》与另一份《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瓶颈分析报告》并排放置。
他拿起前者,上面列着量子通信、新型储能材料、生物安全防御等令人振奋的突破。放下,又拿起后者,里面详述了产学研脱节、审批流程冗长、风险投资谨慎、市场准入壁垒等一道道“玻璃门”、“弹簧门”。他眉头紧锁。
“创新,是破开迷雾、引领未来的最锋利引擎!然,若这引擎轰鸣于实验室的真空,无法驱动生产线上的齿轮,无法转化为惠及民生的生产力,那便是耗费巨资打造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他用红蓝双色笔在“转化瓶颈”几个字上画了个醒目的叉,在旁边的空白处重重写下:“破除藩篱,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刻不容缓!” 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机制,让科技的星火真正燎原。
然而,他的目光并非只停留在阴影和风险之上。在另一摞文件中,他用蓝色的笔勾勒出希望:
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升级潜力,如同深埋地下的富矿;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的萌芽,如同冻土下倔强的新绿;深化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如同冰层下奔涌的暖流……
他在相关段落的旁边批注:“寒流之中,亦蕴藏破土之机!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化压力为转型动力,将‘危’转化为‘机’!” 蓝色的字迹,如同在灰暗底色上勾勒出的希望航线。
同日,下午
桌上那份标注着“骨干评估 - 绝密”的深蓝色加密档案盒被打开。李玄策抽出里面厚厚的一叠材料,每一份都代表着一个在烈火中淬炼过的名字,一段在惊涛骇浪中证明过忠诚与能力的过往。
他的手指带着一种近乎审慎的庄重,缓缓滑过打印纸上那些熟悉的名字和照片。指尖的温度仿佛能穿透纸张,唤醒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
张振国: 某省消防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海葵”台风肆虐时的画面:瓢泼大雨中,洪水如猛兽般冲垮堤坝,淹没村镇。张振国那张被泥水和汗水糊满的脸出现在记忆里,他嘶哑着喉咙,连续数十个小时泡在齐胸深的冰冷洪水中,指挥若定,一次次潜入摇摇欲坠的危楼,用肩膀扛起老人,用脊背托起孩子,硬生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上百条生命。他的眼神里,是疲惫到极致后燃烧的、永不放弃的火焰。
陈思远: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稀土保卫战的谈判桌前,对方代表巧舌如簧,设置层层陷阱。陈思远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他不卑不亢,引经据典,用翔实的数据和缜密的逻辑,一一戳穿对方的谎言和不合理诉求。在最关键的时刻,他敏锐地捕捉到对方一份关键文件中的细微漏洞,如同利剑出鞘,精准地刺破对方的伪装,力挽狂澜,为国家争取到至关重要的利益。那一刻,他沉稳的面容下,是守护国家核心资源的钢铁意志。
林晓: 国安部某局技术行动处副处长。十八大安保期间,网络空间暗战汹涌。某个深夜,指挥中心大屏上代表境外攻击源的红色光点疯狂闪烁,核心系统告急!林晓坐在操作台前,双手在键盘上几乎舞出残影,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她的眼神专注得可怕,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在浩如烟海的数据洪流中,凭借过硬的技术积累和近乎直觉的敏锐,精准锁定了攻击源头的真实IP和跳板路径,及时部署反制,如同在网络风暴中心筑起一道无形的堤坝,力保核心中枢安然无恙。那专注的侧脸,是无声战场上的最美勋章。
指尖在纸面上停顿,最终停留在三个名字上。李玄策深邃的眼眸中,沉淀着洞悉一切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深远考量。
“棋局胜负,首重棋子。忠诚可靠是底线,是承载棋局重量的基石;能力担当是锋芒,是破局制胜的利刃。唯有经历台风洪水、国际博弈、网络暗战等烈火真金般淬炼的砥柱,方能在未来更复杂、更凶险的棋局中,担起千钧重担,守住要害之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