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以‘长庚’、‘清墨’为名,深意存焉。”他看向父亲李长庚,“‘长庚’,古称启明星,是黎明前最亮的那颗星辰。它刺破长夜,指引方向,象征着穿透未知黑暗、照亮前行道路的智慧之光!家父长庚先生,学贯中西,数十载海外生涯,其科研成就斐然。然其最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他始终秉持一颗赤子之心,尤重从华夏先贤的浩瀚智慧中汲取系统思维与哲学精髓。他的智慧之光,不仅照亮前沿科技之路,更照亮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归途。”
他的目光转向方清墨,充满了爱意与骄傲:“‘清墨’,丹青之魂,水墨交融,意在笔先。它寓意着师法自然、妙造天成、绘就蓝图的匠心!内子清墨院士,深耕生物仿生领域,一双慧眼,总能从自然造物的精妙绝伦中,窥见解决人类难题的钥匙。一片荷叶的自洁,一根蛛丝的坚韧,一群蚂蚁的协作…在她眼中,皆是蕴含着无上智慧的‘天书’。”
李玄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感染力:
“因此,此实验室之名,非唯二人之名号!它实乃‘古法’与‘今术’的深情握手!是‘自然智慧’与‘人工匠心’的完美交融!《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他引经据典,字字铿锵,“天时,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契机;地气,是万物生长的环境与滋养;材美,是自然界赋予的完美结构与特性;工巧,是人类理解规律、运用材料、创造价值的智慧与技艺!这四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我们探索‘生物启发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根基与圭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话语如同带着魔力,将在场的科研人员带入了一个宏大的图景。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最前沿的科技探索,在此刻被一条无形的、却无比坚韧的纽带紧紧相连。不少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频频点头。
“我们所要追求的AI,”李玄策继续道,语气充满了憧憬,“不应仅仅是冰冷的算法堆砌、算力的比拼。它应该像自然界的生命一样,拥有强大的‘鲁棒性’(Robustness),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与适应;它应该拥有深刻的‘自适应性’,如同生命进化般不断学习、调整、优化;它甚至应该孕育出一丝‘类生命’的特质,能够感知、交互、协同,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并回应这个世界的复杂与美好!而这,需要我们放下傲慢,谦卑地向存在了亿万年的自然导师求教,同时,也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祖先留下的、关于系统、关于变化、关于平衡的哲学宝藏!”
他看向父亲和妻子:“家父长庚先生将带来他对《周易》变易思维、《道德经》有无相生、《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深刻理解;内子清墨院士则将以其对生物微观世界的精妙洞察,提供最鲜活、最直接的仿生灵感。这二者的结合,便是‘合此四者’的生动实践!”
致辞结束,掌声再次雷动,比之前更加热烈,充满了对这番深刻见解的认同和对未来探索的无限期待。
仪式结束后,众人移步进入实验室内部参观。甫一踏入,便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空间开阔明亮,设计极具未来感:流畅的线条,柔和的智能灯光,无处不在的交互式屏幕。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些巧妙融入现代空间中的东方文化元素与自然造物标本。
入口处的玄关墙上,并非悬挂常见的机构介绍或成果展示,而是并排陈列着两幅精心装裱的图文展板。左边是古老的《考工记》竹简影印本,旁边配有精炼的现代译文和核心思想阐释;右边则是复杂的《人类神经网络图谱》,色彩斑斓,结构精妙。两者并置,无声地诉说着古今智慧在探索“巧”与“序”上的遥相呼应。李长庚正站在展板前,被一群年轻的研究员围着。他手指着《考工记》中关于“弓人为弓”的一段文字,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你们看,古人制弓,讲究取材顺应天时,聚合优质材料后,再由巧匠调和其性。这和我们设计神经网络何其相似!数据是材,算法是和,而‘天时’,便是数据获取的时机与环境,是模型训练的条件设定!忽视了这个‘时’,再好的材与和,也难成良弓,难造强‘脑’啊!” 年轻的研究员们听得入神,频频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古老智慧的新奇与敬佩。
深入实验室内部,一个开放的仿生灵感展示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里没有冰冷的机器,反而像一个微缩的自然博物馆。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各种生物标本:拥有复杂复眼结构的蜻蜓头部模型、展现出惊人强度和韧性的蛛丝样本、具有超疏水自洁效应的荷叶、结构精妙的蜂巢切面…每个标本旁都有详细的生物学特性说明和其启发的潜在AI应用方向。方清墨正站在一片巨大的、翠绿欲滴的荷叶标本前。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拂过荷叶表面,指尖感受着那细微的乳突结构,对围拢过来的参观者讲解道:“看这荷叶,水珠在上面无法浸润,滚动带走污垢。它的秘密就在这纳米级的微米乳突和蜡质层。我们正在尝试将这种结构原理,抽象成一种全新的自清洁、抗污染算法模型,用于优化传感器网络在复杂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效率和可靠性。大自然的智慧,早已给出了最优解,我们只是努力去理解和复现。” 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穿透力,将微观世界的精妙与宏观应用的蓝图清晰地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