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工尺谱?!”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像大学生的志愿者惊讶地蹲下身,仔细辨认,“好像是……《茉莉花》?河北民歌的调子!”
李玄策心头猛地一震。他立刻也蹲下身,目光紧紧锁住雪地上的谱线。他认出来了!这独特的记谱风格,这熟悉的旋律走向……这分明是赵小满当年在津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时,深入河北乡村采风,用最原始的录音设备记录、并亲手整理誊抄的那份《茉莉花》工尺谱!那份谱子,曾夹在小满的笔记本里,李玄策在某个深夜,听这位老同学满怀激情地讲述过采集它的艰辛和其中蕴含的民间智慧。小满牺牲后,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被妥善保存在津门的非遗数据库里才对……它怎么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这胡同口的雪地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怀念瞬间涌上李玄策的心头。他仿佛看到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背着录音机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年轻身影。雪花落在雪地谱线的间隙,落在李玄策微颤的手背上,冰凉刺骨,却无法冷却他心中翻腾的思绪。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而带着金属质感般的嗓音,如同洪钟般在胡同口响起,打破了这片刻的静默与感伤:
“好家伙!三年大疫,人心这把‘刀’,是该重新‘淬火’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材魁梧得像座铁塔的汉子,扛着一台造型奇特、闪烁着幽蓝色指示灯的仪器,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他穿着厚实的工装棉服,脸上带着风霜雕刻出的深刻皱纹,眼神却像淬炼过的精钢一样锐利明亮。正是李玄策的老同学,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的特种钢材淬火工艺师——王铁柱!
他肩上那台仪器,显然是他最新的“作品”——一台便携式粮食安全快速检测仪。王铁柱走到李玄策身边,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李玄策都晃了一下,那熟悉的、带着机油和金属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玄策!我就知道你在这儿!这解封的头一天,你这大顾问也得下凡沾沾地气不是?”他哈哈大笑着,声音洪亮,震得树梢上的积雪簌簌落下。
“铁柱?你怎么来了?”李玄策又惊又喜,站起身。看着这位在国营工厂淬炼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学,那份质朴的豪迈与坚韧,让他感到无比亲切和踏实。
“听说这边社区缺粮检设备,我这新鼓捣出来的家伙事儿,正好拉来试试水!”王铁柱把沉重的检测仪往地上一顿,发出沉闷的声响。他指了指雪地上那幅奇异的糖画工尺谱,又看看李玄策手中的水准尺竹棍,咧嘴笑道:“嘿!小满这《茉莉花》,画得还是那么地道!老手艺遇到老物件,解封了,老兄弟的念想也显灵了?哈哈!”他的话语直白,却带着对逝去老友最深沉的怀念。
他随即打开了粮检仪的屏幕,幽蓝的光芒亮起。仪器启动时发出轻微的嗡鸣。王铁柱熟练地操作着,一边说道:“这人心啊,跟咱厂子里淬火的好钢一个道理。火候过了,太脆,容易崩;火候不到,太软,扛不住事儿。这三年,憋屈、恐慌、焦虑,人心这把‘刀’可没少受煎熬,刃口都卷了!现在解封了,是好事,可也到了该给人心重新‘淬火’的时候了!得让它坚韧起来,锋利起来,还得有韧性!”他说话间,目光扫过那些年轻志愿者还有些茫然和疲惫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