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话,粮检仪的屏幕上,原本显示着粮仓温湿度数据的画面,突然开始剧烈地闪烁、跳动!幽蓝的底色上,一行行名字如同被无形的刻刀镌刻般,迅速浮现、滚动:
“张卫国…李援朝…王秀芬…陈大勇…赵志刚…”
每一个名字都那么普通,却又那么沉重。李念墨眼尖,失声轻呼:“爸!快看!这……这是1998年九江抗洪抢险时的人员名单!”
李玄策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的目光紧紧锁住屏幕。那些滚动的名字,瞬间将他拉回了那个暴雨倾盆、洪水滔天的夏天。泥泞的大堤上,无数模糊却又无比清晰的身影在晃动,他们喊着号子,肩扛手抬,传递着沉重的沙袋,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张卫国,那个手臂被钢筋划破却一声不吭继续扛沙袋的退伍老兵;王秀芬,那位组织妇女们日夜不停熬姜汤送上前线的街道主任;还有更多更多,他甚至记不清面容,只记得那一双双在洪水中依然坚定、在疲惫中依然燃烧着不屈光芒的眼睛!那份名单,凝聚着无数普通人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惊人勇气和奉献精神,是“心火”最原始的、最磅礴的形态!
王铁柱看着屏幕,又看看陷入深深回忆、眼眶微红的李玄策,粗犷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金属般的铿锵:“看见没?这就是淬过火的‘人心’!甭管啥时候,遇到多大的坎儿,只要这股子劲儿还在,就散不了,垮不了!”他用力拍了拍检测仪冰冷的金属外壳,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雪,还在无声地飘落。胡同里渐渐有了人声,是久闭的院门打开的声音,是邻里间隔着院墙高声互道“解封了!”的问候声,是孩子们终于可以跑出来踩雪的嬉笑声。这市井的生机,如同解冻的溪流,开始汩汩流淌。
李玄策的目光从滚动的名单上移开,再次落回雪地。在那幅由赵小满的《茉莉花》工尺谱构成的、金黄色的糖线之间,在冰冷的白雪覆盖下,一点极其细微、却无比倔强的翠绿,正顽强地顶开覆盖的糖浆和薄雪,探出了头!那是一株刚刚萌发的青草嫩芽,细弱得仿佛一口气就能吹断,却带着不容忽视的、春天般的力量。
他缓缓蹲下身,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抹新绿。指尖传来冰凉和微弱的生命悸动。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大堤上,洪峰过后,在泥泞中顽强钻出的第一片草叶。
王铁柱也看到了那嫩芽,他扛起粮检仪,那屏幕上滚动的抗洪名单渐渐隐去,恢复了正常的检测界面。他咧嘴一笑,对着忙碌起来的志愿者和渐渐热闹的胡同,洪亮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淬火钢般的坚定和希望:
“甭瞅了!干活儿!扫雪!清路!让街坊四邻都利利索索地出来!解封了,好日子在后头呢!这人心啊,淬好了火,就该派上用场了!”
雪花落在李玄策的肩头,落在那根水准尺改制的糖画棍上,落在那雪地中顽强生长的嫩芽上。他站起身,望着老同学扛着仪器、大步流星走向社区办公室的背影,望着胡同里渐渐复苏的烟火气,望着雪地上那幅融合了牺牲战友遗志、古老民间智慧与新生希望的奇异图景,嘴角终于漾开了一个温暖而释然的微笑。解封,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打开,更是人心的一次淬炼与重生。凤凰涅盘,需要的不仅是烈火,更是那份淬炼后更加坚韧纯粹的“心火”。而这把火,从未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