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官不必多礼。”
他抬起头,只见坊门两侧写着两行楷体大字——安邦济世,扶正驱邪,牌匾上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所书:正大光明。
刺史府坐落于官署大街正中,坐北朝南,八字大门敞阔洞开,历朝历代的衙门口皆是这般规制,不知当年设计的官员存了何等心思,倒像是应了那句“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老话。
门前便是人们常说的衙门街,古人言“衙门前必有好景致”,果然古人诚不欺我,只见远眺处青烟如黛,近观时碧波荡漾,百姓安乐,一派太平气象。
府前不远处立着两座亭台,一名“诉冤亭”,一名“明理亭”,却总是冷落得很。
江州刺史府本就少理寻常讼案,百姓有纠纷多在地方县衙了结,唯有地方断不了的重大刑案,才会递到刺史府司法参军案头。
而同样的罪过,到了州府往往判得更重,这也有个缘由,这是州府为了劝民少讼。
尤其江州身为一等大州,又是江南文政中枢,向来以“夜不闭户”为教化之功,御民之术。
若真有冤情要诉,也不必往府门里去,只管到这两亭来,有冤诉冤,有苦诉苦,官吏们自会酌情处置。
浅显的意思就是说:少来叨扰,方显治下清明。
能不能解决,全看官吏心情,大家常说的“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真的落实下去还得看朱元璋的年代,敢欺负穷苦百姓?咱给你皮剥了往里边填草,听说你没本事,那你当的哪门子官,咱让你去军营里历练几年。
卯时三刻,江州刺史府三通鼓齐鸣。
当值吏员捧《大华律》立于丹墀,司法参军按《狱官令》核验案卷,逐一审点证人供状,物证签押。
典狱卒身着红鬼服,怒目圆睁,目光随着被告人冯炀过“明慎”牌坊,而后锁链声响彻仪门,依制须在獬豸铜塑前驻足,以示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