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人群中有人抽泣,有人低头抹泪。
丁元英坐在角落的长椅上,静静听着。雨水顺着伞沿滴落,打湿了他的鞋面。
第二段声音是一位藏族牧民父亲录给女儿的祝福,第三段是一位抗战老兵口述的战场回忆,第四段则是贵州山区一对双胞胎姐妹合唱的苗族古歌。
当最后一段声音结束,全场掌声雷动。
丁元英起身离席,走向后台。叶晓明看见他,愣了一下:“丁总?您什么时候回来的?”
“刚到。”他淡淡地说,“你们做得比我想象的好。”
“都是您指引的方向。”
丁元英摇头:“方向是我指的,路是你们走的。我能做的,只是相信一些看起来很傻的事——比如,一台音箱不该只卖钱,它该记得住谁曾对着它说话。”
几天后,一则纪录片在网络上悄然走红。片名很简单:《听见回家》。
镜头记录了录音车穿越雪域高原、横跨戈壁荒漠的过程,也捕捉到无数普通人面对麦克风时的羞涩、哽咽与释然。片尾字幕缓缓浮现一句话: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流逝,但可以选择留下声音。
格律诗官方账号转发该片,并宣布:即日起,所有“云回”系列音箱将内置“归音模块”,无需联网即可本地存储家庭原声;同时开放“声音信使”公益项目,每年资助百名留守儿童与父母互寄语音信件。
而在德国,珍妮成功推动欧盟文化基金会将“归音计划”纳入“数字人文遗产保护试点项目”。第一批合作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旨在帮助移民家庭保存母语声音记忆。
丁元英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一场清华举办的“科技与人文对话”论坛上。
主持人问他:“您为何执着于让一家音响公司去做看似与商业无关的事?”
他沉默片刻,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