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体现在参数表上。它体现在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时的眼泪里,体现在一位老人终于能把自己一生的故事讲完的平静中。
如果我们造的机器只会赚钱,那它永远只是工具。但如果它能替人记住爱,那它就有了灵魂。”
台下寂静无声,随后爆发出长久掌声。
阳光静走,王庙村的变化愈发显着。
新的“声音工坊”建成,集录音、修复、数字化于一体;村里年轻人开始学习音频工程基础课程,部分人已能独立操作多轨录音系统。
叶晓明不再称自己为“主管”,而是“声音守护者”。
某日清晨,他又一次站在厂区门口,看着太阳从山脊升起。手机响了,是丁元英的消息:
“柏林方面传来消息,‘归音计划’被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结果下月公布。不管是否获奖,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叶晓明望着远方,轻声说:“好。”
他转身走进车间,拿起一台刚下线的“云回”,按下录音键。
“我是叶晓明,今天是我三十七岁生日。我想告诉我爸妈,还有丁总、芮总、林董、所有一起走过这条路的人:谢谢你们,让我明白,原来平凡的人,也能参与一件不平凡的事。”
录音完毕,他将音箱放进包装箱,在标签上写下编号:GLS-YH-00841。
窗外,春风拂过山野,新栽的槐树抽出嫩芽。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小镇、边陲村落,无数台格律诗音响正在被开启,播放着那些曾被忽略、却被深深珍藏的声音。
它们或许不够完美,却足够真实。
就像希望本身——无声生长,却终将响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