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迷雾陷阱与双星辉耀

他甚至亲自出马,利用自己庞大的关系网,挨个拜访那些德高望重、观念保守的老派学院评委,在推杯换盏间,巧妙地暗示汪言“年轻浮躁”、“不懂电影”、“急功近利”,而《冷山》才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守护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蕾妮·齐薇格的最佳女配角?哈维当然没有完全放弃,毕竟这也是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但在他盲目乐观的评估中,蕾妮饰演的露比角色讨喜,表演也足够有“亮点”,加之米拉麦克斯过往在表演奖项上的成功经验,这个奖在他看来已经是十拿九稳,不需要像冲击最佳影片那样砸下近乎疯狂的血本。

他对蕾妮团队的投入相对减少,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押注在了那个他认为因对手内讧而出现巨大机会的“最佳影片”上。

哈维如同一个盯着诱人幻影的赌徒,却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无比坚定地踏入了汪言为他量身定制的死亡陷阱。

就在他为“最佳影片”这个虚幻的目标而疯狂投入、透支米拉麦克斯资源时,锚点影业、迪士尼和狮门的联合冲奥机器,正如同隐藏在深海中的核潜艇,悄无声息却高效致命地全速运转着。

肖恩·潘 战线:

他收到了量身定制的公关资料包,核心是其饰演的吉米·马库斯在丧女之痛中展现出的“痛苦深度”和“人性复杂性”——那份暴戾与脆弱、复仇与悔恨的极致交织。

公关团队安排他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权威表演大师进行深度“学术对谈”,在《纽约客》等高端文化刊物上发表对话录,将其表演提升到“方法论”和“人性解剖”的理论高度,塑造其“表演艺术家”的崇高形象,而不仅仅是“实力派演员”。

蒂姆·罗宾斯 战线:

他的冲奥策略则侧重于社会议题的深度绑定。

团队安排他接受《心理学月刊》等专业杂志专访,参与由知名心理学家主持的圆桌论坛,深入探讨“童年性创伤”对成年人格造成的毁灭性、不可逆的影响,

将戴夫·博伊尔这个悲剧角色提升到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创伤后遗症”研究案例层面,引发评委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

马西娅·盖伊·哈登战线:

这位一直低调的实力派女演员,此刻成为了整个“斩首行动”的锋锐矛头!

她的公关团队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他们从海量素材中精挑细选,尤其是瑟莱丝·西恩在停尸房“咬唇认尸”和随后爆发出“淬毒复仇宣言”的两个关键瞬间,剪辑成一段令人窒息、极具情感冲击力的高光集锦DVD。

这份DVD并非简单寄送,而是附上了由学院德高望重的老牌影评人(被迪士尼成功游说)亲自撰写的深度分析文章,文章以极其专业的笔触,剖析马西娅表演中“火山爆发前令人窒息的压抑”、“将母性本能转化为毁灭性力量的悲剧性”、“克制表演下蕴含的惊心动魄的爆发力”。

这份“重磅炸弹”被精准投递给所有拥有演员工会投票权的成员!

同时,她的团队还巧妙安排她出席多个由女性电影人联盟、编剧协会女性分会等组织的高端论坛,在讨论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力量时,重点突出她在《神秘河》这部男性主导的硬核犯罪剧情片中,

塑造的“瑟莱丝”这个“被痛苦重塑的坚韧母亲”形象的独特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强调其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就在锚点联盟为马西娅铺设通往小金人的红毯时,针对蕾妮·齐薇格的“迷雾”计划也在同步生效。一些在业内享有盛誉、以观点犀利独立着称的严肃电影评论刊物(如《电影评论》Film Comment)和资深影评人的专栏里,开始悄然出现一些“专业探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