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深处
在这基地之中,云茹开始着手培育一批真正理解并愿以身践行“丰饶之道”的新政推行者。她首先从数百名精心遴选的青年学子与底层吏员中,择出三十六名悟性最高、心志最坚者,作为传法的核心与领头人。
这些被选中的核心弟子,聆听云茹亲自讲授新政精义、律法内核、农工技艺之要诀以及引导“丰饶”之力的法门。云茹言传身教,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直至他们真正完全领悟其中全部道理。
随后,她方举行仪式,将浩瀚神力化为数百道纯净的青辉,逐一灌注于全部遴选者体内。此赐福并非虚饰,而是切实重塑着他们的体魄与神魂:筋骨强韧远胜常人,气血奔涌如有龙象之力,等闲十数壮汉难以近身;伤势愈合远超常理;百毒难侵,秽物瘴气近身自消;神台更是清明坚定,不易为外物所惑、人言所动,始终牢记新政初心。更与那“丰饶”之道呼应,赐予了他们初步引动生机之能——可小范围催熟五谷、速生草木,虽不及云茹自身神通之万一,却足以显圣于乡野,解饥馑于当下,亦是日后推行新政、普惠万民的实绩基石。
赐福之后,知识的传承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新的阶段。那三十六名核心弟子肩负起“教师”之责,在伏牛山腹地的“明理堂”中,依照云茹所授之法,分科讲授,带领众人逐条研习讨论新政条例,剖析旧弊,演练实务。他们将自己从云茹处消化吸收的知识,再传授、解释给同侪,这个过程本身又是更深层次的领悟与融会贯通。众人教学相长,互相辩难,将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根基由此打得更为扎实牢固。云茹要的并非仅怀热忱的使者,更是根基扎实、能独当一面的新政基石。他们此刻的教与学,正是为了日后能更稳健地踏入朝堂与乡野,将新政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外界因《新政三诏》而掀起的滔天巨浪,并未在她的心湖中掀起太多波澜。那些士绅的愤怒、宗室的绝望、底层百姓小心翼翼的欣喜、以及各地零星爆发的冲突……这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打破一个旧世界,必然伴随着阵痛与混乱。她播下的星火,正在依循其本身的规律或蔓延或受阻,这需要时间。
她的思绪,更多地集中在两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上。
其一,是内部秩序的梳理与新政基础的巩固。崇祯的旨意虽已发出,但执行力堪忧,广袤的中原大地,新政的阳光尚未照透积弊的阴云。但眼下最直接阻碍民生恢复、新政推行的一大痼疾,便是肆虐地方、为数众多的溃兵散勇和小股流寇。他们或依附张献忠等大部摇旗呐喊,或自行割据山寨水泊,抢掠乡里,滋扰地方,使得百姓无法安心生产,刚刚开始尝试运转的新政体系也难以有效延伸。
新扩编的十二万“青曜军”经她神力赐福与严苛训练,个体实力与装备皆已远超寻常官军,正需实战锤炼其意志、磨合其协同。心念微动间,一道清晰的指令已通过心联网传给了统制官李石头:
“石头,新政初行,百端待举,然地方不靖,匪患犹存,黎庶难安。命你即刻率四万青曜军,分出数路,扫荡中原各省及周边区域依附张献忠或自行滋扰的小股流寇、溃兵。此行以招抚劝导为先,宣示朝廷新政,愿放下刀兵归乡者,可依新政分予荒地粮种,助其安身立命;愿洗心革面从军报国者,可纳入整训。若遇冥顽不灵、罔顾生路、持续为恶害民者……方可施以雷霆,坚决铲除,务必还地方以清平。此非为割据,实为推行新政扫清障碍,护佑一方生息。”
此举意在用最直接的力量,为崇祯朝廷眼下无力全面顾及的混乱区域强行注入秩序,为新政的萌芽争取宝贵的喘息空间和发展环境。青曜卫此行,既是磨砺新军之剑,亦是锄去妨害新苗之莠草。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内外部格局。崇祯的朝廷如今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在她的重击和新政的内耗下,能否撑住都是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云茹的脑海中闪过这句话,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有其道理。内部的流寇势力,尤其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必须尽快解决。李自成尚有争取的可能(她确实欣赏其打破旧秩序的冲击力,并且其理念和自己的某些政策不谋而合,因此觉得此人或可一用),而张献忠,纯粹是破坏与混乱的化身,如果依旧冥顽不化则必须清除。
一个念头逐渐在她心中清晰起来:必须尽快稳住北方防线和人心,为内部变革争取时间。
如何稳住?洪承畴能力是有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松锦新败,关宁军元气大伤,仅凭残兵败将和一座山海关,难以长久抵挡满清铁骑,更难以推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