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再说第四点,最后的约定。”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这可以看作是李若荀对于一种依恋关系的重建尝试。”

“之前也说过,李若荀曾经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那么他必然会去寻求新的连接。”

“那些粉丝的信件,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安全基地’的角色,给了他力量和支撑。”

“而‘约定演唱会’,则投射出他对未来、对持续性关系的渴求和希望。”

“他希望这种支撑关系能够延续下去,并且在未来得到确认。”

王和光说到这里,语气稍微放缓了一些。

“其实如果换成其他人,我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约定,但深入对李若荀的分析后,我却真的感受到了这个约定的分量。”

“说的直白点……”

“这可能是支撑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他必须要给自己这个念想,不然坚持不下去。”

王和光的眼神转动。

“唉,怎么说呢?”

“李若荀这种真的坦诚以待将自己的内心捧给所有人看的行为,即便是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也有点动容啊……”

“就是……“

他双手比划着,想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感觉这孩子单纯得有点过头了,仿佛完全不懂得人世复杂,甚至有时会让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

“我不知道李若荀或者他的团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

“但他确实将非常私人的痛苦经历,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呈现。”

“这在客观上,将一个个人议题,提升到了公共议题的层面——也就是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倡导。”

“这种分享,本身就赋予了创伤一种新的意义。”

“让更多人能了解抑郁症的真实面貌,减少污名化,鼓励有相似困境的人去求助。”

“这真的非常有勇气,也很有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