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国灭陈

这番话半是事实半是渲染,却精准戳中了古人对“不祥”的忌讳。楚庄王听了,也觉得巫臣所言并非无稽,为了王室气运着想,便驳回了子反的请求。子反虽满心不甘,却不敢违逆王命,只得悻悻退下。

最终,楚庄王将夏姬赐给了刚刚丧妻的大夫连尹襄老。这位年近半百的将军,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卷入这场因一个女人而起的、跨越数国的风波之中。而夏姬的命运,也在楚国的权力漩涡里,再次被推向了未知的远方。

一年后,晋楚两国在邲地展开激战,楚军大获全胜,但连尹襄老却在这场胜利中殒命,尸首还被晋军掳去,成了对方手中的筹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丧父的悲痛尚未消散,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便暴露了豺狼本性,竟不顾伦理纲常,趁机将夏姬强纳为己有。就在这段混乱的日子里,申公巫臣终于按捺不住,悄悄托人给夏姬递去一封信,纸上只有寥寥四字:“归,吾聘女。”

这短短四字,揭开了他筹谋已久的底牌。原来从初见夏姬起,他便动了心思,此前力阻楚庄王与子反,句句不离“大义”“不祥”,实则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那看似公正的劝谏,竟是一场跨越数年的布局,只为等一个能将夏姬拥入怀中的机会。夏姬读罢信,历经半生颠沛的她,或许是被这份隐忍的执着打动,或许是渴望一个真正的归宿,最终点头应允。

于是申公巫臣向楚庄王进言:“连尹襄老尸首未归,于礼不合。夏姬娘家郑国与晋国有旧交,不如让夏姬以奔丧为名,借郑国之力向晋国讨要尸首,既全了夏姬的妇道,也能让襄老魂归故土。”恰逢郑襄公也遣使表示愿从中斡旋,楚庄王便允了此事。三方很快达成协议:晋国归还连尹襄老的尸首,由夏姬在郑国就地安葬;楚国则释放此前俘获的晋人作为交换。

就这样,夏姬借着“迎丧”的名义,踏上了返回郑国的路。对申公巫臣而言,这是他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将夏姬从楚国的掌控中解脱出来,送到一个他触手可及的地方。

八年后,机会终于来了,楚庄王派申公巫臣出使齐国。当他的车马路过郑国时,申公巫臣毅然停下脚步,直奔夏姬住处。此时的夏姬已四十三岁,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更添了几分历经世事的从容。两人没有过多言语,直接完婚,多年的等待与筹谋,终于在此刻尘埃落定。

为了这场迟来的婚姻,申公巫臣选择了彻底的决裂,他让副使带着自己的辞呈返回楚国,将宗族、爵位、家产尽数抛却,只带着夏姬一路北上,投奔晋国。晋侯早就听闻申公巫臣的才名,见他来投,喜出望外,当即封他为大夫,还赐了采邑作为封地,让他在晋国安稳立足。

消息传回楚国,公子子反的怒火瞬间引爆。他这才恍然大悟,十年前申公巫臣那句“此女不祥”的警告,哪是什么忠言,分明是为了独吞猎物的借口!自己当年竟被这般算计,羞辱与愤怒交织,让他失去了理智。他当即联合子重,下令屠灭申公巫臣在楚国的全族,男女老幼无一幸免。

远在晋国的申公巫臣得知宗族被灭的噩耗,如遭雷击。他从未想过子反会做得如此决绝,悲痛与仇恨瞬间吞噬了他。为了复仇,他向晋侯请缨出使吴国,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弱楚”大计。他教吴人用兵之法、车战之术,说服晋国长期扶持吴国,让吴国成为牵制楚国的利刃。

吴国在申公巫臣的谋划下日渐强盛,不断袭扰楚国边境,最终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攻入楚都。楚昭王仓皇出逃,而当年主导灭族的子反,在兵败后被迫自杀;多年后,伍子胥更是掘开楚平王的陵墓,鞭尸泄愤,楚国为当年的血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场始于株林的荒唐情事,最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改写了春秋中后期的列国格局。而夏姬,这个被卷入漩涡中心的女子,在经历了半生风雨后,终于与申公巫臣在晋国相守,只是这份相守的背后,早已浸透了太多人的鲜血与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