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诸君所言,乌桓马多,可以在冀州肆意行进,来去如风。
但其既为抄略,必然分散。
如此,若有一支数千人的精锐骑卒,自然可以轻易分割剿杀。”
“征发匈奴人!”
司马许凉开口道。
王谦道:“长水营中,本就多征匈奴人,前平黄巾蛾贼,后继凉州叛乱,匈奴人已被征多次。
若再征之,其仿若乌桓叛乱奈何?”
说完之后又盯着何方。
何方:“......”
这,这捧哏捧的也太明显了么,或者说考察也考察的太明显了吧。
不过他早有腹稿,当即说道:“若要驱逐乌桓人,则必须有大批骑卒。
今朝一匹战马百万钱,匈奴人出一千,则为国家省十亿也!”
众人再次纷纷点头。
其实征发匈奴人的好处就是,匈奴人自带马匹,朝廷只要给点钱粮就行。
若是要大汉帝国出马匹,那一匹战马价值百万钱,谁出?
死了谁赔?!
而且战场之上,战马是真的死了,还是被藏起来了,谁知?
至于匈奴人会叛乱,不是没叛呢么,而且匈奴人内附很久了,野性不如乌桓人,未必会叛乱吧......
“而征发匈奴人,则匈奴人必定会叛乱。”
何方直接打消了众人心中的侥幸,起身侃侃而谈,“所以,某等要未雨绸缪,西河太守邢纪,并州刺史张懿,文能安,武不能镇,当更换之。”
众人顿时瞪大双眼:你这是要干啥?!
想换成自己人么?
“何人可用?”何进眉梢一动,开口问道。
这话一出,众人神色愈发古怪起来。
若是后世人,定会说大将军亲自出马做捧哏了。
到了这个时候,大将军府的众人总算是笃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天这个会议,就是要让何方展现才华,扬名天下的。
毕竟,一个军侯,一会举荐两千石,一会举荐刺史。
军侯知道什么?
他认识这些大人物么?!
你以为你是许劭啊!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何进也在疑惑,何方怎么知道这么多的?
看来市井之中,也有不少消息渠道呀。
正如何方所料,今天这次会,何进即是给何方露脸的机会,也是检验何方的成色。
他何方到底有没有能耐,撑起南阳何氏。
使何氏能立于朝堂不倒,进而给他孙子何宴日后掌权,创造一个平稳过度的时间。
注:在东汉时代,“国家” 一词经常被用来代指皇帝(不是全部,要看上下文的环境)。
在奏议、诏令及日常对话中,臣属常用 “国家” 指代皇帝,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性。
例如,汉安帝时期,太尉杨震因弹劾宦官樊丰等人伪造诏书,被诬陷为 “邓氏故吏”,汉安帝下诏收回其印信,杨震在返乡途中感叹:“国家(指皇帝)之威,不可不慎。”
此处 “国家” 直接指向皇帝本人,凸显其作为权力核心的地位。
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密谋诛杀外戚梁冀时,曾歃血为盟:“灭梁氏后,黄金与卿等共分之,国家(指皇帝)之安,在此一举。”
这种用法将皇帝与国家等同,暗示皇权的稳固与否关系到整个政权的存亡。
在法律判决和礼制规范中,“国家” 也被用来指代皇帝的意志。
例如,《后汉书?孝桓帝纪》记载:“国家(指皇帝)大赦天下,唯谋反大逆不赦。”
此处 “国家” 作为法律的最终裁决者,体现了皇帝的司法权。
尽管 “国家” 在东汉常代指皇帝,但需注意其并非唯一含义: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交趾土多珍产,国家(指中央)常重其贡。” 此处 “国家” 指东汉政权,而非皇帝个人。
在某些语境中,“国家” 也可指疆域或人民。
例如,《论衡?书虚篇》:“国家(指天下)有社稷,人有宗庙。” 这种用法与现代 “国家” 概念接近,但在东汉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