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昌录音掀起的风暴,在第三天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续。
一封牛皮纸挂号信,字迹颤抖,被送到了林晚手中。
寄信人是九十年代一家倒闭国营大厂的前厂长,如今已瘫痪在床多年。
信纸很薄,承载的重量却足以压垮人心。
信里没有长篇的忏悔,只有一张名单,上面工整地列着十二个名字,他们都是当年参与企业改制的核心决策者。
信的末尾附着一行绝望又清醒的字:“我知道错了,但我不能替别人道歉。这些人还在世,有的已经当上了爷爷,儿孙满堂。他们欠工人们一句交代,该他们自己说。”
林晚的手指抚过那些名字,仿佛能触摸到背后一个个鲜活又正在老去的人生。
她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将名单公之于众,那只会掀起另一场猎巫式的狂欢,而不是真正的反思。
她打开电脑,将这十二个名字和他们当年的职务,一一录入“地理共鸣地图”系统。
但她设定了一个特殊的触发条件:只有当用户亲身抵达名单上每一个人当年所在的厂区旧址时,对应的姓名和信息才会在地图上浮现。
审判不应在云端,而应在昔日的土地上。
她要让追寻真相的人,亲自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温度,去聆听那里残留的风声。
与此同时,赵小芸正背着相机,穿梭在城市西郊的原工业区。
这里早已不见当年的烟囱与厂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设计感十足的文创园和艺术区。
斑驳的老墙被粉刷一新,挂上了名为“时代印记”的艺术展览牌,照片里是崭新的机器和意气风发的青年工人,却对那场席卷数万家庭的“下岗潮”只字不提。
历史被精心打扮,成了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唯独抽离了最刺骨的疼痛。
在一家由旧车间改造的咖啡馆里,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角落里的一场低声争执。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前的咖啡几乎没动。
一个激动地压着嗓子:“当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们把话说清楚,掰扯明白,也不至于闹到最后动起手来!”
另一个老人疲惫地摇了摇头,眼神浑浊:“说了也没用,上面有上面的章程,他们不会听的。”
赵小芸心头一紧,悄悄举起手机,将这段对话录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