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有多少水分,不言而喻。
马文才的险恶用心,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他要的不是一份核查意见,他要的是一份“投名状”。
如果江澈看不出问题,照本宣科,那他就是个无能的草包,县委办的脸被他丢尽,周书记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江澈看出了问题,并且直愣愣地在意见里捅出来,那就是公然打县政府和一众实权部门的脸。他这个新来的副科长,将瞬间成为众矢之的,被彻底孤立。
这是一个“忠”与“能”的悖论陷阱。你要么显得无能,要么显得不忠(于官场的潜规则)。
“老狐狸……”江澈在心里轻声骂了一句,手指却已经放在了键盘上。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敲击键盘的声音。
那声音并不急促,反而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是一个熟练的匠人在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清脆、稳定、连绵不绝。
他没有直接去写那三千字的意见,而是先打开了一个空白文档,开始飞快地打字。
他打的不是文字,是数字。
他将报告里所有核心数据,按照不同的逻辑关系,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
他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将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与用电量、税收、物流、就业人数等几个核心指标进行关联分析。
【过目不忘】的技能让他无需反复翻阅,所有数据都清晰地印刻在脑中。上一世积累的经济分析经验,让他能轻易地构建起最有效的分析框架。
十分钟后,一份简明扼要的数据分析表出现在屏幕上。表格的最后,是一个鲜红的结论:“数据之间存在弱关联性,增长质量有待夯实。”
这是证据,是弹药。但他不准备直接用。
做完这一切,他才新建了另一个文档,端端正正地打上标题——《关于对<全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初稿)>的核查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深吸一口气,江澈的十指在键盘上开始舞动。
这一次,他的速度明显加快,屏幕上的文字如流水般倾泻而出。
“报告马科长,综合科对县政府报送的《分析报告(初-稿)》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初步核查,形成如下意见,请您审示。”
开篇,中规中矩。
“一、总体评价:《报告》站位高、视野宽、落点实,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我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系统梳理了存在的挑战与不足,科学谋划了下半年工作的思路与举措。整篇报告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数据详实,是一份高质量、有分量的分析报告。我们完全赞同。”
第一部分,极尽吹捧之能事。先把县政府和报告起草人高高捧起,给足了面子。这是政治智慧,也是官场规矩。
“二、几点思考与建议:为使报告更加完善,更能精准地服务于县委决策,我们结合学习思考,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参考。”
来了,戏肉部分来了。
江澈没有用“问题”,而是用了“思考与建议”,措辞的攻击性瞬间降到了最低。
“(一)关于发展质量的呈现方式。报告中‘15.2%’的工业增速令人振奋,充分体现了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初步成效。为更好地彰显这一成果的‘含金量’,建议在报告中,适度增加工业用电量、重点企业税收贡献、单位产值能耗等辅助性指标的关联分析,形成‘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相互印证的立体化数据支撑体系,从而更有力地回应外界对我县经济高增长可持续性的关切。”
这一段话,堪称官场文字艺术的典范。
他一个字没提数据造假,反而先把“15.2%”这个成绩拿出来大加赞赏。然后话锋一转,以一种“为了让你的成绩更好看”的贴心姿态,建议你把那些能证明你成绩是假的数据也放上来“相互印证”。
这就像对一个浓妆艳抹的美女说:“您的妆化得真漂亮,要是能让大家看看您素颜的样子,就更能证明您天生丽质了。”
杀人不见血,诛心不留痕。
“(二)关于风险挑战的分析深度。报告中指出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非常精准。建议可进一步聚焦,比如,可以点出部分高耗能、高库存的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阵痛期’问题,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用工成本上升带来的‘梗阻’问题。将宏观的‘压力’,细化为微观的‘痛点’,既能体现我们直面问题的勇气,也为下一步精准施策提供了更明确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