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控制着两淮、湖广、两广、浙闽、云贵等广大区域的明朝南方势力代表——留都南京应天府内的勋臣、南京守备及南京六部官员,决定按照祖制,在宗室近支藩王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皇位,以延续国祚,从而对抗占据北方的大顺农民军。
当时,崇祯帝一系皇族中,崇祯帝本人自缢殉国,皇太子兄弟三人则被大顺农民军所控制,自然不可能南下继位。
崇祯帝皇兄天启帝也无子留存,虽有三子,但皆已早夭,因而才由崇祯帝这个皇弟继位。
至此,崇祯帝、天启帝之父,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位下再没有了可以继位的人选。
南京的勋臣、辅臣们,只能从泰昌帝的兄弟、万历帝的皇子们、以及他们的后裔中,去挑选符合祖训中所规定条件的继位之人,承袭大统,
而此时泰昌帝的兄弟、万历帝的皇子中,长大成人、得以封藩的只有万历帝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已经去世、即福忠王)、第五子瑞王朱常浩(在世)、第六子惠王朱常润(在世)、第七子桂王朱常瀛(在世)。
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原则,
在泰昌帝一系后裔或早夭、或陷于“流寇”,都不具备继位的条件下,南京诸臣们就该按照伦序原则,
以泰昌帝之下、万历帝最长的皇子、福忠王一系后裔来承袭大统(泰昌帝是万历帝长子、福忠王是第三子,而万历帝次子朱常溆早夭无后),
也就是以福王朱由崧继位。
这个原则,当年在万历帝的皇祖、明世宗嘉靖帝以“兴世子”身份入继大统、承袭驾崩且无后的堂兄正德帝所留下的皇位时,就已经实施过了。
并且,当时在世的万历帝诸皇子(福忠王诸弟、福王朱由崧诸叔),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距离南京应天府很远!
其中瑞王在重庆、惠王在衡州、桂王在梧州,即使被选为新帝,也很难立即前来继位,从而会影响之后的政局稳定。
加之瑞王、惠王、桂王都是崇祯帝的叔父,按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原则,他们也不能以叔父的身份来承袭侄子的皇位,除非崇祯帝再也没有其他同辈近支兄弟了,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即使身为万历帝的皇子,瑞王、惠王、桂王三人也不具备此时继承皇位的优先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因如此,所以在崇祯帝殉国、皇太子兄弟陷敌、南京诸臣急需拥立新君以承袭皇统、保持江南半壁稳定之时,
身处南京附近(淮安府距离南京很近)、又是崇祯帝伦序最近的堂兄、福王朱由崧,无疑确实是《皇明祖训》中所规定的条件下,最适合继位的宗室近支成员,
福王是万历帝皇孙、其父福忠王是泰昌帝最长的成年弟弟,按照皇统承袭顺位,
福王朱由崧,当为伦序第一人。
加之又有江北四镇——徐州高杰、滁州黄得功、寿州刘良佐、淮安刘泽清,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鼎力支持!
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十五,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南明”的历史,也由此开端。
福王朱由崧,即南明第一代皇帝——弘光帝。
弘光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在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加封自己生母邹氏为太后,长子朱慈熚为太子!